朝阳区各有关企业:
根据2019年区科委工作安排,依据《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区科委编制了《2019年度朝阳区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专项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附件),并开始面向全区公开征集2019年度朝阳区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专项项目,请各有关企业根据指南要求组织申报。特此通知。
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8年12月19日
2019年度朝阳区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条件
(一)申报单位在朝阳区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有项目实施的基础和条件,有良好的信誉度;
(三)有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产业化能力强,坚持不断地技术创新,有效促进社会科技进步;
(四)单位负责人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五)组织能力强、能率领研究开发队伍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相应的研究开发团队;
(六)单位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研究成果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七)暂不受理非区属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项目。如有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应以区属单位或本区内企业为主体申报。
(八)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朝阳区协同创新项目。
(九)鼓励符合朝阳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已获国家、北京市立项,并将在朝阳区进一步产业化开发的项目申报。
二、项目申报的时间及程序
(一)项目申报时间、地点
1.项目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2019年1月25日。
2.网上审核通过后,提交材料至朝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地址:朝阳区大屯路西奥中心B座22层朝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3.企业项目申请、资料填报
咨询电话:65099683 65099827
联系人:周迎辉 林鹏
企业递交材料
联系电话:64842989
联系人:郭滨
技术支持: 65202511-806
递交时间:工作日上午9:00-11:00,下午2:30-4:30
(二)项目申报程序
1.请登陆朝阳区门户网站"北京朝阳"中区科委网页(网址:http://www.bjchy.gov.cn/affair/govintro/index.jsp?depId=4028838421d2f6d00121e22eebe60010)点击进入 "朝阳区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如第一次登录,点击"注册"进入注册页面,按照注册页面的要求如实填写单位资料,并提交审核。待审核通过后,按照上述程序登录,填写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申报界面。
2.点击"在线办公"、"项目管理",选择"添加项目申报",按要求逐项填写项目申报各项内容(申报计划类别请选:技术创新计划;起止年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并上传项目可行性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后保存提交。主管工程师将对提交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初审),申报单位可登录系统随时查询材料审批状态。对未通过初审的材料,申报单位可查询未通过理由并修正后重新提交。对通过初审的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应上网打印自动生成的《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建议书》word文档和项目可行性报告、相关附件材料,用A4纸打印一式三份,并左侧胶装成册,加盖公章,并填写《2019年度朝阳区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专项申报企业信息汇总表》(见附件),将此表电子版(U盘拷贝)及书面材料报送区科委参加立项评审。
(三)项目申报需提供的书面材料
各项目申报单位应实事求是地认真撰写、组织和提交项目申报材料,并按如下顺序装订成册:
1.网上填报自动生成的《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建议书》;
2.项目可行性报告;
3.其它有助于立项的相关证明材料。
(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2)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企业法人代码证书复印件;
(以下材料将作为评判企业能否立项重要依据,必要但不必需,不做强制要求,企业尽可能提供)
(4)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如: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5)企业上年度及最近一个月度(季度)会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6)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包括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协议、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申报项目发生的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与企业其它技术创新活动材料要分别注明并分开);
(7)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技术论文;
(8)国家、市、区级政府部门科技计划立项证明;
(9)产品(项目)生产批文、质量检验报告、有关产品测试报告、检测报告及用户意见;
(10)产品(项目)图片及数据;
(11)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
(12)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此次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请企业按照此时间段填报项目建议书经费预算、项目起止时间、项目进展以及项目截止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请各项目申报单位认真参阅《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本指南解释权归朝阳区科委。
三、重点支持领域
(一)科技服务业:
1. 研发与设计服务;
2. 检验检测认证与标准服务;
3. 信息技术服务;
4. 高技术专业化服务;
5.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
6. 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1. 新型通信;
2. 高速通信;
3. 通信设备和移动终端;
4. 通信应用和支撑;
5. 物联网技术
(三)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
1. 机器人;
2. 智能装备驱动控制技术;
3. 计算机视觉;
4. 机器学习;
5. 无人机6. 3D打印
(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1. 可再生清洁能源;
2. 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
3. 高效节能技术;
4. 清洁生产技术
(五)生物与新医药:
1. 医药生物技术;
2. 中药、天然药物;
3.化学药研发技术;
4. 药物新剂型与制剂创制技术;
5. 医疗仪器、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6.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六)文化与科技融合支撑:
1. 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技术;
2. 图形和图像软件技术;
3. 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
4. 广播电视技术;
5. 文化艺术新材料;
6. 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
7. 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技术
除上述领域外,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并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服务)一并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