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总部企业联合会欢迎您

  • 18311480672
  • |
北京市朝阳区总部企业联合会
联合会动态
我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联合会动态
总部对话:激发总部企业新活力,培育总部经济新动能
时间:2018-08-17
  |  
阅读量:
  |  
联合会动态
  |  
69.9K
2018年7月26日,由北京市朝阳区总部企业联合会和电子城集团主办的"2018总部企业发展论坛"在京成功举办。在总部对话环节,来自各行业的总部企业代表和相关机构代表围绕如何激发总部企业新活力,培育总部经济新动能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高端思想与智慧交流的盛宴。
以下为对话环节具体内容(该内容系由会议速记节选):

总部对话:激发总部企业新活力,培育总部经济新动能(图1) 对话嘉宾: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姜俊禄(兼主持人)
佳能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岳长海
希杰(中国)咨询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总监 车立芳
电子城集团副总裁 张南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第一事业部总经理 曹联华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唐少清

姜俊禄:好,我是这一环节主持人,首先从岳总这开始。刚才您起了一个头,大家可能对佳能的印象更多是相机等等,怎么出来一个佳能医疗?我也看到媒体上报道1月份佳能和东芝合并的一些情况,您给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岳长海:我就按照主持人的要求,向各位简单汇报一下情况。众所周知,现在企业强强联合。东芝医疗本身是东芝集团的企业,通过几年交流,在今年1月份完成了佳能在全球对东芝医疗本土的并购,3月份东芝医疗的中国区正式更名为佳能医疗中国区。应该说名称的变革是一个变化,但真正让我体会到的是,半年来企业有变化也有不变的地方,应该说不变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多年来我们从事医疗工作和人类健康事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在这过程中应该说也有些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咱们整个国家对人们健康越来越重视,人民自身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佳能医疗在完成了并购任务以后,最终以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多个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变化。

比如第一个,我们不断通过领先的技术优势,在提供医疗设备、影像设备方面做了很深入的变化。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脑卒中的检查,也要动用X光或者CT,佳能医疗是用超声设备完成对脑卒中的检查。像刚才阿里巴巴刘总所说的,在人工智能数字化医疗方面,佳能也在和相关企业进行全力的合作,在推动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发展。

第三个方面,应该说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的要求和需要,佳能在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将研发团队前置。原来研发团队都是根据总部效应放在了日本总部,现在我们把研发团队的主要部分放在中国,让他们进入市场、了解市场,更能够掌握第一手市场的需求,变成了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研发导向就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四个,在国产化推动过程当中,佳能更名以后,在推动国产化方面也加快了变化的步伐。简单就说这几点。

姜俊禄:刚才刘松总提到,我们朝阳区总部非常多,但是总部各自独立,互不联系。其实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总部企业联合会,也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办方,就是要打通总部企业之间可能在过去有形无形中形成的一些隔阂。我也了解到你们在医疗这块和我们联合会一起正在开展大健康产业的打通工作。在大健康产业委员会这块目前都有一些什么设想?

岳长海:在朝阳区总部企业联合会的推动下,我们确实正在进行大健康产业专委会的筹建工作。上次我们开了一次座谈会,当时到场的有近20家和医疗相关的总部企业。我们在一起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一定共识。在未来专委会发展目标方面,应该说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

第一,我们希望专委会能够搭建一个专业的平台。因为大健康的需要,不仅仅是设备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互联网医疗的需要,它是集各方面的多重因素组合的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为了能够把各自的资源达成最大化的共享,所以我们专委会的目的首先是搭建一个专业的平台,利用大家彼此的优势搭建一个强强联合平台。

第二,专委会还要承担一个行业责任。现在大健康产业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同时应该说也是一个创新的行业,没有特别好的完整模式可以完全去照搬。如何把大健康项目推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摆在我们专委会面前的一个课题。我们会在标准化方面整理出一些经验。

最后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包括最近出现的问题疫苗情况等等这些,实际上我认为,我们专委会还应该承担作为一个企业诚信平台的责任。因为作为企业,特别是我们这些朝阳的总部企业来说,应该能深深地体会到,企业既是财富税收的创造者,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所以如何能够更好地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标准化,也将是我们总部企业联合会和专委会的一个课题和项目。

姜俊禄:希望在座有更多医疗企业都加入到总部企业联合会大健康专委会中来,互相交流。
那么下面我们问一下车总,去年的4月份,我访问了希杰的韩国总部,跟朴总见了,实际上90年代他在北京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他现在是大中华区的总裁,物流部分的总裁。希杰也是韩国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有很多艺人都签约在希杰公司名下,并且这一块仅仅是其四大板块业务之一。去年4月份我们过去的时候由于受中韩之间萨德事件影响,对业务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段时间在朝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的情况下,希杰有什么新的打算和布局?

立芳刚才讲希杰集团,除了在娱乐领域是韩国最大之外,主营业务是食品,也是从做食品起家的。1953年战争结束之后,整个韩国差不多一片废墟,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创始人是做白糖起家,白糖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所以从那之后,整个希杰集团就慢慢发展起来了。其中也孕育了三星,我们跟三星是一家,同一个创始人,在1995年之后他的几个"子女"分家了,整个集团分开了,希杰是"长子长孙",三星是第三个"儿子",有这样的一个关系。

希杰发展到现在一共有四大板块。第一个是食品,包括基础的米、面、粮、油,以及延伸到后面的餐饮和餐饮服务。第二个是娱乐板块。我们主要做制作和发行,不直接做演艺经纪,也不直接控制艺人,只做平台,主要是电影院和发行,包括很多编剧也是直接受雇于希杰。大多数年轻人看韩剧比较多,韩剧的开头有一个三种颜色的小花形状就是希杰的标志。第三块是大家不太熟悉的生物科技,由玉米发酵,提炼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这个领域我们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我们在中国有三家工厂,投入大约有10亿美金。第四个板块是物流和新流通。我们在中国这边收购了当地几家物流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物流体系,在韩国也收购了原来的国立的做国储粮的公司。

另外还有一个新流通。很多年轻女性去明洞旅游的时候,会看到一个大的美妆店,也是我们下面的,在韩国大约有一千多家。

总共这四个领域,集团去年的销售额是1800亿。

希杰1994年进入中国,到现在发展20多年,四大领域全部进入中国,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式,在中国发展也不错,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希杰的支持和帮助。从1994年刚开始做简单的贸易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总投资额已经达到150亿,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是170亿人民币。虽然做的不是很大,但是作为我们这种微利企业,做生活文化、食品餐饮的企业,能做到这个规模还是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帮助。

刚才主持人提到,萨德对韩国企业包括我们公司造成了巨大冲击。说实话,进口这块我们本来是特别受影响的,由于希杰植根于中国本土,有20多年发展基础,进口板块虽然受了冲击,但是影响不是特别大,而且中国政府也给予了我们必要的保护。如果说受损失的话,倒也没有多大的损失,这一块确实是让我们非常感激的。

另外讲到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变化,希杰从进入中国到现在,这20年确实有一个发展策略上的变化。从一开始稍微领先的姿态进入中国,到现在我们在追赶中国,中国现在的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很多国内的一些营销模式、经济发展新模式,希杰已经慢慢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们也在追求消费者新的需求,在追求这些新的发展模式。

打一个比方,去年有一个网红产品,就是面包店出来的脏脏包,巧克力做的非常甜,但看起来脏乎乎的,那个卖得特别好。一出来之后,我们研发中心马上就跟上去开发这种产品。所以要追着中国消费者的变化来变化,而不是说单纯的拿着我们自己的产品来中国做销售。

另外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现在的新零售还有互联网+。其实在中国,韩国企业对这个电商还是跟不上。包括希杰也是,在这一块一直都在做很多的研究,希望能够向中国本土企业一样跟得上中国的发展步伐。这一块我们也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很多政府或者同行、合作伙伴的支持。

这些是希杰在中国发展的一点经验,或者说不足之处,谢谢。


姜俊禄:把话筒给我们张南总。刚才龚总介绍了一下电子城的简单情况,像园区这种发展模式,有人认为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秘诀。您作为电子城的老总,对于这样一种方式在全国拓展有没有一些什么考虑?

张南: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是"三新",就是我们的新环境、新服务、新合作,这也是之前跟熊秘书长沟通过的。刚才听到很多与会嘉宾、大佬们的主题发言,其实感触非常深。大家都在讨论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服务、我们的合作,尤其刘松总给我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关于合作的问题。其实我们电子城起步就在朝阳区,目前拓展到了全球。我们的拓展路径一直是遵循着一个合作的角度,我们去哪里发展都不会孤单地去,因为我们有北京和朝阳区这么多的科技资源、总部资源,能够跟我们一起去全国各地拓展,这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电子城20多年来一直在秉承着"为企业服务,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宗旨,电子城也是朝阳区作为推进我们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个企业,服务于总部各位企业,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希望的。而且我们也曾经或者现在正在服务于非常多的总部级企业,包括我们岳总所在的佳能也是服务了多年。这么多年来,我们也看到了在北京的总部企业的发展变化和内容,其实跟总部功能的变化和内容是相关的。

谈到总部功能,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战略业务层面,第二是管控层面,第三个是服务层面,要服务于它的分支的很多内容。第四个大方面叫品牌,公共关系跟整体的协同文化。我觉得这四个大方面是我们总部的整体基本功能。刚才大家也都在对我们的总部做相应的品牌宣传,其实从总部发展角度来讲,它的功能性是随着我们新环境、新服务的变化,在做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现在总部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多总部了,像国内的有刚才阿里刘松总提到的他们的双总部,还有很多国际性的企业,包括希杰也好,佳能也好,他们有多区域的总部,比如有亚太总部,有美洲总部,有本土总部,这都是多点化的趋势。

我相信我们国内本土的总部企业在朝阳也非常多,也会慢慢在全世界有他们多点布局的区域总部。还有就是以研发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总部功能越来越集中体现,这也是一个大的方向。再一个就是在总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觉得总部对于人的功能的诉求越来越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也是对我们作为服务提供者,做小的区域环境服务的,包括我们的政府在内,给了我们如何更好地去为总部企业做好空间提供,做好内容服务,做好相应的各项生活服务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总部间的跨界联合和融合合作,这点我特别有体会。刚才刘松总提到阿里跟西门子的结合和合作,其实西门子的研发中心我也专门去过,西门子已经变成一个软件企业。我觉得不管是作为总部企业联合会也好,还是作为我们电子城集团也好,我们更期望的就是更多地做好这样一些对接的平台和活动,让更多的总部企业,以及很多活跃的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大家能够聚在一起,为不同的业务、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为自身的业务发展提供这样一些支持。

现在的跨界合作有时候真的是想象不到它的合作点在哪可能就出现了,这种新的服务和新的合作在未来也是我们总部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姜俊禄:谢谢张南总。刚才您提到在总部经济的框架下,人才变得非常重要。曹总是来自于FESCO,而FESCO是我们各企业,尤其外资企业都非常熟的一个公司了。最早FESCO也是做代表处的派遣这方面的业务,到现在成为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最大的公司。今天我们演讲的嘉宾当中也有提到入境问题,包括刘松总提到了人才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那么总部经济和人力资源之间是怎么配套的呢?FESCO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一些前瞻性的服务或理念来为总部经济服务呢?

曹联华:感谢主持人,其实在座的包括岳总所在的佳能,包括希杰其实都是FESCO的客户,包括台下在座的也有很多都是FESCO的客户。

FESCO于197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39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一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当时我们主要是给外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所以我们的中文名字还叫北京外企人力资源。现在也有很多人在问我们,说FESCO是不是只对外资企业提供服务?其实名称是因为有历史的延续和过渡,因为当时政策的原因导致了FESCO给外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专业服务,但是在1996年的时候,这个市场完全放开了以后,FESCO就从一个半官方的身份作为率先进入市场化运营的一家企业,进入到市场化运作。随着在市场上的打拼和客户的驱动才走到今天。

FESCO是一个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但是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其实岳总跟FESCO老总们非常熟,也经常去,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是很多的。

转型对一个传统企业来说其实非常重要,现在是一个互联网大数据和AI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FESCO这样一个传统的人力资源公司怎么去给企业赋能,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话题。在以往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其实FESCO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中主要做的是相对来说工作比较烦琐的人才短缺的靠后端的服务,但是随着最近几年我们人力资源行业的推进与发展以及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是一种结果导向的价值推进。

具体来说,我举一个例子,很多企业原来用的都是HR六大模块方式来进行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开始采用HR三支柱模型。也就是说他们会有HR的服务、HR共享中心,同时还会有HR专家服务,类似于员工关系、招聘专业领域的HR专家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HR的BP服务,这个服务其实也是FESCO在整个行业当中所打造的一种服务模式。就是在类似于HR的BP服务,协同企业进行发展,是以结果导向的服务模式来助力企业进行发展。

具体一点说,表现在人力资源架构的调整上,还有业务的导向外包和流程外包上,包括为企业剥离一些不良资产,或者说为企业在成本降低上做一些我们的贡献等。以往人力资源服务实际上是一个点状的服务,现在的人力资源服务应该是一个网状的、赋能的、增值的服务。这种增值是要协同企业共同发展,尤其对于在人才市场上对国际化人才、高精尖人才服务的提供上和为企业做人才延伸服务方面,可以和企业携手共同往前走,达到双赢的效果。

姜俊禄:太好了,人力资源嵌入到整个企业商业模式当中去,我觉得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彼此之间互不分离,产生化学反应。
我们最后一位嘉宾是我们北京联合大学的唐少清教授。我们在座的几位很多来自企业,我看到您的经历比较复杂,既在机关工作过,也在企业当过老总,现在又在学校搞研究,那么您对总部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唐少清:感谢主持人抛给我的这个问题。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新环境、新服务、新合作"为主题的论坛。实际上,我们所有的词全在一个"新",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这是一个新。同时总部经济也在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包括北京在内,实际上对于总部企业面对的这种新的不确定性,如何去选择呢?我想借用刚才魏部长提到的国外一个市长说的理念问题。实际上,对于我们总部企业怎么去看待中国,如何去看待北京,看待朝阳都是一个启发。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总部企业为什么看好中国,选择北京,或者是定位北京,立足朝阳?首先是为什么选择中国?因为尽管我们面对贸易战的挤压,但是中国经济新的功能,我们的全产业链,包括我们改革开放的趋势,上海自贸区、天津自贸区、福建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开放以后,2015年北京的服务业开发试点又搞了三年,接着又有18个省市服务业开放试点。今年4月份,海南自贸区全方位开放,这种开放形态意味着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和我们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策和方法都有了。同样,我们对外"一带一路"策略也在联通欧亚非战略,让我们中国经济的动能能够更加满足企业的不同需要。

第二个,为什么立足北京?北京和上海、深圳尽管是跨国公司三大首选城市,但是北京的四个中心功能是其最独特的优势。北京的副中心——通州,包括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新的发展,或者说是城市功能的拓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也为我们总部经济进入北京解决中国的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创造了一个条件。
大家都知道,我们南方有长三角,有粤港澳的大湾区,占中国经济总量的54%,北方的经济只占到46%。实际上南北经济的不平衡是影响中国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等,从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总部企业创造了发展条件。原来可以到长三角、珠三角去配套,现在可以直接到雄安去配套。我们创新的功能再通过就可以通过北京、雄安和通州小三角,北京、天津和雄安大三角等全方位带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个,为什么立足朝阳?朝阳是我们北京市总部企业最多的一个区,刚才好像刘处长说了,北京一共有4000多家总部企业,其中朝阳就有970家,占24%。朝阳是总部企业聚集区,同时又是服务业开发试点区域。2014年我有幸承担了北京市商委的一个提升一流服务业的对策措施计划项目,这个计划好像当时还得到盛主任的特别赞扬,也得到市委的落实,包括落实到商委"十三五"服务业的规划中。近期我们又得到朝阳区科委的认可,和总部企业联合会一起申报通过了一个服务业开放协同创新的平台项目。

这些都为朝阳区、为跨国公司,或者说为总部企业合作创造了更好的便利条件。朝阳区的很多规则可能由我们潜规则更多变成了明规则,我们政策更加透明,措施也更加便捷。最后借用一句套话:北京需要总部企业,朝阳欢迎总部企业。谢谢!

姜俊禄:这中间几年,在总部经济和跨国公司总部这块,曾经北京、上海有点小比拼。有一些跨国公司总部从北京迁到上海,曾经我们也担忧了很多。在今年还有一个很大的事情,就是上半年大家突然发现媒体上总出现"营商环境"这个词。这是因为世界银行去年底发布的《2018营商环境报告》出来以后,把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在了第78位。我们的总书记批示,要大幅度提高营商环境的改善力度,要从78位提高到60几位。我从2014年做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专家,也给过北京市政府一些辅导,由发改委牵头,在5月份的时候做了很多改善措施,看看下个月世界银行的答案揭晓之后会不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这个项目为期三年,将持续改善北京营商环境。在营商环境方面,上海的权重是55,北京是45,所以世界银行就选取了上海和北京作为一个样本来做。

整个环境的变化对我们企业来说,起码在管理成本这方面会大大的省去很多。如果我们在董总和前面嘉宾提到的一些国际人员的跨境入境、办理工作许可等等方面的手续上能够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大家应该会觉得朝阳就是一个最理想的做生意的地方,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地方,我们朝阳就会成为全北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投资的热土。